在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,从鄂尔多斯高原的煤矿到乌兰察布草原的风电场,一场关于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正在深入进行。在这片能源热土背后,有一支特殊的“国家队”——国家能源集团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国际工程”),正以其独特的“如我在办”的服务理念,悄然扮演着关键角色。他们将“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、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”的殷切嘱托,内化于为能源工程保驾护航的专业实践中,诠释了新时代央企的赤诚与担当。
理念之变:从“局外人”到“自家人”的升维
“如我在办”,四个字看似简单,却引发了一场从思想到行动的深刻变革。
“过去,我们可能更关注程序走没走完;现在,我们每天都在问自己:如果这是我自己的项目,我会怎么做?”国际工程的一位资深项目经理如是说。这个设问,打破了传统的“甲乙方”二元对立关系,构建起一种“命运与共”的战略共同体认知。
这种认知的跃升,在内蒙古的能源项目中得到了生动体现。
——服务的终点,是国家战略的落地。
在国电电力内蒙古能源布连电厂的节能改造项目中,国际工程团队接到的任务是对#1、#2机组进行20%负荷控制系统优化。如果仅仅完成一份“合规”的造价报告,工作也算完成。但团队没有止步于此。
“我们到了现场,和电厂的老师傅们同吃同住,发现单纯的控制系统优化虽然能解决问题,但能源利用效率还有提升空间。”项目负责人回忆道。于是,团队主动提出了“余热回收+智能调控”的综合改造方案。这一方案虽然增加了前期的工作复杂度,却能在全生命周期内,为客户带来更显著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。
“他们真的在替我们想,替长远想。”布连电厂的一位负责人评价,“这份‘共情’,让我们感觉他们不是来‘交作业’的,而是真正的‘自己人’。”
——服务的动力,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。
“如我在办”的魅力在于,它不仅是工作要求,更是一种情感驱动。在开发和完善“国能e招”平台时,国际工程的 IT 团队并没有闭门造车。他们多次来到内蒙古的项目部,坐在招标专员的旁边,看他们如何操作,倾听他们的“吐槽”。
“原来的系统,生成一份招标文件要反反复复点击几十次,流程繁琐。我们听到最真切的声音是:‘能不能再智能一点?’”一位平台开发工程师说。正是这些来自一线的“痛点”,被转化为平台迭代的“焦点”。新平台上线后,招标文件编制时间大幅缩短,基层员工的获得感显著提升。这种“被赋能”的温暖,最终通过更高效、更精准的服务,传递给了每一位客户。
——服务的生态,是携手共进的良性循环。
在内蒙古某大型煤电基地的招标中,国际工程团队以其专业、公正和深谋远虑,不仅为业主选定了最优的合作方,其严谨的招标文件和全生命周期成本评估模型,也给参与投标的供应商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“和国际工程合作,虽然要求严,但过程透明、结果服气。”一位长期合作的设备供应商表示,“他们是在帮整个行业树立标杆。”口碑的力量是巨大的。优质的服务吸引了更多优质的合作伙伴,一个“服务好-口碑佳-资源聚”的良性生态正在北疆大地形成。
实践之路:用“铁脚板”与“最强大脑”丈量价值
理念的种子,唯有在实践的沃土中才能生根发芽。国际工程在内蒙古的广袤天地里,用“共情、责任、实效”构建起一个坚实的服务闭环。
——用“将心比心”破解一线难题。
深入现场,是“懂需求”的前提。在鄂尔多斯的一个大型光伏项目启动前,国际工程的造价团队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看图纸,而是直接开赴现场。
“那片地有缓坡,有沟壑,如果按照平地标准做土方工程预算,肯定不准确。”一位年轻的项目师回忆道,“我们拿着 GPS 和测量仪,跟着勘测队走了一遍,对地形地貌有了直观感受。回来后调整方案,预算精准度大大提高,客户都说我们‘接地气’。”
针对供应商反映的“投标流程复杂、信息不对称”问题,“国能 e招”平台成了破题的关键。平台集成了供应商履约数据、技术参数对比等功能,实现了“一键查询、智能匹配”,将供应商从复杂的信息搜寻和比对中解放出来。然而,沟通的痛点不仅存在于外部,更存在于内部流程。这一点,在服务神东煤炭每年超百亿元的物资采购中尤为突出。过去,从计划提报到委托接收,需经使用单位、物供中心、采管中心和项目部 4级流转,依赖邮件沟通,效率低下、信息割裂,导致招标文件设置不合理,“一挂成功率”常年低于70%,异议投诉频发,责任难以厘清。
“客户的内耗,就是我们的痛点。”国际工程呼和浩特分公司主动介入,他们没有坐等流程优化,而是创造性地利用集团“云协作”平台,建立了一个跨四方的“物资招标失败项目跟踪台账”。这个共享台账如同一个“数字作战室”,实现了信息同步、过程留痕、原因共析、责任共担。项目经理实时更新开评标情况,物供中心填报失败原因,采管中心审核确认。
这一“将心比心”的举措,直击要害:沟通效率极大提升,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大幅减少,责任划分一目了然,相互“扯皮”成为历史。
——以“专业担当”筑牢风险防线。
专业,是“如我在办”的底气。在新能源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,国际工程意识到,传统的造价评估方式已难以满足精准决策的需求。
“比如光伏组件的衰减率、储能电池的循环寿命,这些动态参数对项目长期成本影响巨大。”公司技术研发负责人介绍。为此,他们自主研发了“风光储一体化”成本测算模型,将多项动态参数纳入考量,使投资决策更加科学。
在国电电力上海庙发电公司一个31.4万千瓦的光伏 EPC 总承包项目招标中,团队在审查技术条款时,发现部分设备兼容性和运维接口标准表述模糊。
“这可能会让后期执行出现扯皮,或者让个别供应商在报价上‘钻空子’。”项目团队没有放过这个隐患,主动提出增加“技术澄清环节”,组织专家对关键细节进行详细答疑。最终,中标供应商的技术方案与业主需求高度契合,设备交付甚至比原计划提前,保障了项目整体工期。
这种专业担当,同样体现在对“小”设备的“大”重视上。神东煤炭的制氮机,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设备,但历次采购都面临潜在投标人少、招标失败率高的“老大难”问题。接到 2025 年的集中采购委托后,国际工程团队没有简单沿用老方案。他们充分发挥历史数据价值,深入分析痛点,主动为招标人策划了优化方案:一是积极协助寻源,确保竞争充分;二是精准设置资质与技术要求,确保设备质量;三是大胆“做减法”,合理降低非核心的形式要求,聚焦实质;四是高质量组织评标,引导专家把好技术关。最终,这个以往屡招不顺的项目一次成功,节资率高达 27.27%,用专业能力将客户的“烦心事”办成了“省心事”。
——用“成果说话”彰显央企形象。
价值,最终要靠成果来检验。
对客户,满意度是“金招牌”。国际工程建立了常态化的“客户回访”和“满意度调查”机制,将服务软实力量化为硬指标。对集团,贡献度是“战略资产”。通过精准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测算,为集团重大项目节约了可观的投资;通过严格的合规性审查,规避了潜在的法律风险;通过“国能 e招”等数智化平台,实现了采购成本的降低和交易效率的提升。国际工程正从传统的
“成本中心”,蜕变为集团不可或缺的“战略伙伴”。
对社会,影响力是“行业标杆”。他们编写的《国家能源集团电力基建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指南》已公开出版,为行业提供了“国家能源标准”式的参考。“国能 e 招 AI 大模型”和《大模型技术赋能设备运维费用评估》项目在全国性大赛中屡获殊荣,展示了央企在科技前沿的探索精神,为整个招标采购和设备管理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经验。
内核之光:党建引领与文化赋能的融合驱动
“如我在办”能持续焕发生机,离不开党建引领与企业文化这“两个轮子”的稳定驱动。
党建引领,为专业服务注入“政治灵魂”。国际工程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,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。
——思想引领是根本。公司严格落实“第一议题”制度,确保团队的思想行动始终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同频共振。“我们做的是能源事业,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,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。”公司党委书记表示。
——组织引领是关键。公司坚持将党支部建在项目一线。在内蒙古的重大项目上,活跃着“党员先锋岗”和“党员突击队”的身影。在项目攻坚最艰难的时刻,总是党员带头顶上,通宵达旦审核标书、优化方案。
——监督引领是保障。公司构建了“纪检监督+审计监督+法律监督+业务监督”的协同机制,对招标采购、造价咨询等关键领域实施“全流程穿透式监督”,确保每一项服务都在阳光下运行,坚守廉洁底线。文化赋能,把担当作为厚植“精神底色”。公司以“相信诚·信的力量”为核心理念,将“诚”与“信”融入血脉。
——“诚”守底线。在招标评标中,严格执行“回避制度”“保密制度”,用制度和文化双重保障,坚决杜绝“人情标”“关系标”。
——“信”为路径。通过“智能评标”“分步式暗标评审”等技术手段,让评标过程“看不见”投标人,确保结果完全基于实力和方案,实现了“中标靠实力,未中标找差距”的公平环境。
——崇尚“自律即自由”。公司通过“岗位练兵”“技能竞赛”等活动,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,让员工将严守合规红线、精研专业能力视为一种职业荣耀和内在追求。
——深刻认识“廉洁才能生存”。定期开展的“廉洁案例警示会”等教育活动,如同长鸣的警钟,不断筑牢干部职工“崇廉拒腐”的思想防线。
以赤诚之心,赴时代之约。在内蒙古的能源工程建设中,“如我在办”已从一个理念,具象化为国际工程团队深夜灯火通明的办公室、深入项目现场的坚实脚步、赢得客户信赖的精准方案。它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央企如何以共情之心厚植服务初心,以责任之肩扛起担当,以实效之尺检验价值。面向未来,国际工程表示,将继续秉持这份赤诚,将专业服务打造成国家能源集团产业链的“稳定器”、“加速器”和“金招牌”,为助推集团建设世界一流清洁低碳能源科技领军企业,为国家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,贡献更多、更专业的力量。在这条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,“如我在办”的承诺,必将回响得更加深远、更加铿锵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